为什么我们没有社区文化没有足球文化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赵先生的事务所”,原文发表于2025年6月23日,作者:赵智功
前段时间去伦敦,参观了两家西伦敦英超足球俱乐部。
切尔西,富勒姆。
两家英超球队的主场,都是老老旧旧的专业足球比赛场。也就是说,这个球场使用目的很单一很纯粹:就是为了踢正式足球比赛,不干别的。
作为俱乐部的私有财产,没有塑胶跑道,没有饭后拍手散步的老大爷,不举办学校广播体操运动会。当然21世纪后的新球场,如北伦敦托特纳姆热刺球场可以举办其他赛事(如橄榄球)或大型演出,属于新商业模式。
单论基建角度,国内随便拉一个三线城市的奥体中心都可以秒杀这两家英超球队主场。
回国后让我久久不能忘记的,是富勒姆的主场,克拉文农场(Craven Cottage)。
克拉文农场建于1896,也就是清朝的光绪二十二年,至今仍是现役的英格兰顶级联赛球队的比赛场地。
更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您对英国有一定的了解,球场所在的哈默史密斯和富勒姆区(London Borough of Hammersmith and Fulham)是伦敦知名的富人社区。
克拉文农场就建在小区里面,就在泰晤士河边上。
非常反差,英国的富人区,主队球场却很古朴,保留着传统的单人入场门和站立看台。
富勒姆在英超不算强队,经历过多次降级。作为一支英超中下游球队,跟曼联、阿森纳等豪门俱乐部相比,也没有太多海外球迷。
富勒姆作为职业化管理的现代俱乐部,上座率保持稳定。周末看球,是英国当地的社区文化。
社区的概念,让我陷入沉思。我选择更深入了解。看完了Netflix的纪录片《我心永随桑德兰 Sunderland 'Til I Die》。
记录前英超球队“黑猫”桑德兰足球俱乐部在2017/18英冠赛季和18/19年英甲赛季的发展,在球队陷入低谷时,从管理层到球员,球迷以及当地社区的真实情绪。
桑德兰是英格兰东北部一座工人阶级的城市,矿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随着能源改革和全球经济的变化,当地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就很类似一座中国东北的小城。但当地球队陷入低谷时,当地球迷依然不离不弃,风雨无阻地支持球队。在以输赢论胜败的足球竞技领域,这批球迷不断经历惨痛的失败的打击。
依然不离不弃,高喊Sunderland 'Til I Die...
经历了近10年的低谷期,桑德兰今年特别争气,上演了附加赛奇迹,成功升入英超。
为什么这批球迷不去支持国外的巴萨皇马?为什么不去支持其他地区的英超球队?
在普遍跟风追求功利的风气下,上面这个问题放在中国也许很正常。上面这个问题在英国会被当成反常识的疯子,因为大家尊重自己的社区。别忘了“德比”的概念就是来源于英国。
除了我们熟知的阿森纳vs托特纳姆热刺、利物浦vs埃弗顿著名同城死敌外,一条高速公路两边的城市都能成为死敌。英国的地域梗跟江苏十三太保一样多。卢顿足球俱乐部的头号死敌是沃特福德,他们之间的德比叫“M1德比”。就因为英国的M1公路连接了沃特福德所在的赫特福德郡和贝德福德郡卢顿。
说到地理,英格兰行政区域分为四级。
郡(County)
区(District)
自治市(borough)
教区(Parish)
最小一级教区,主要就是以教堂为中心进行区域划分。英格兰大约共有10,464个民政教区(Civil parish)根据英足总的初步统计,英格兰就有超过40,000家足球俱乐部,绝大多数是基于教区成立的业余俱乐部。
而青训的基础,就是围绕教区和borough的社区基础展开。小球员不会为了“上体校”“进体制”或“赚大钱”而离开父母远走他乡,在家乡本地足球俱乐部,踢球有当地社区的福利和保障。
足球俱乐部和足球俱乐部公司是两个事务,有本质区别。足球俱乐部本身,是注册的社区性质的非营利机构。英格兰联赛分为十一级(League1 - League11)。L1-L4的92支俱乐部均为全职业俱乐部,由专业足球俱乐部公司运营。包括英超(Premier League)的20支球队,英格兰足球冠军联赛(Championship)的24支球队,英格兰足球甲级联赛(League One)的24支球队,以及英格兰足球乙级联赛(League Two)的24支球队。L5及以下级别联赛的俱乐部称为 “非联赛” 俱乐部,L5-L6由部分全职业,部分半职业俱乐部组成,L6往下则是少数半职业俱乐部和越来越多的业余俱乐部。
最近爆火的江苏地区联赛,属于业余联赛,其爆火的原因不是高水平的比赛。
而是真实的人情味,而是大家对于家乡的认同感,而是普通人对于压抑的某种情绪的宣泄。
就如同远隔重洋之外的桑德兰球迷、卢顿球迷一样。对自己矿业之城的认同,对自己制帽之城的认同一样。足球文化就是社区文化的一种体现。
对于在海外生活过的华人来说,社区(Community)在欧美国家是一个非常日常的感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被提起。甚至办理公事填表时也经常会碰到。
社区(Community)这个概念,在中国却非常陌生。甚至没有准确的对应翻译。是街道?小区?城市?
中国为什么没有欧美那种社区文化?
背后是一个涵盖历史、社会结构、土地制度、城市规划、价值观迁移的大问题。也许可以试着从小农经济、历史事件、制度结构、社会心理、城乡变迁等多个层面系统理解: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尤其对于很多牛马打工人年轻人来说,一个令人经常感到缺失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缺乏一种真实、自治、有归属感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的本质,就是“我认为我来自这里”。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只是暂时住在“这里”,很难对“这里”产生身份的认同。“也许我的房东来自这里,而我不是。”在欧美,社区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人际交往、共同治理、价值认同的有机体。而在中国,即便小区、楼盘密布,人与人之间却多冷漠疏离,公共空间更像管理工具而非归属之所。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美那样的社区文化?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长期历史进程、制度设计与价值观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小农经济不是社区文化的基础,而是宗族秩序的延伸
中国传统社会虽然是典型的小农经济,但它建立在“家-田-宗族”为核心的封闭生产与社会网络中。这里的基本单元不是社区,而是家族:人们的社交、祭祀、权利、义务几乎都由宗族承担。邻里关系存在,但并不承担现代社区那种协商治理、公共参与的功能。因此,小农经济培养的不是社区归属,而是宗法秩序与家族认同。
二、现代城市中的社区,源于人口的稳定与基层自治结构
欧美的社区文化之所以发达,首先源于社会的高度稳定性:许多人终生生活在同一地区,参与教会、学校、工会、社区委员会,构建了强烈的地理归属感。其次,欧美多数社区治理采取“自下而上”的制度设计,居民具有实际的治理权(如物业、规划、预算、治安等)。而中国的社区治理从来是“自上而下”的:居委会、街道办乃行政体系的延伸,强调管理而非协商。当居民不被赋予实质性权利,也就无从谈起自治和参与。
三、频繁的人口流动,打断了“归属感”的生根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全球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年轻人频繁迁徙于不同城市和居所,买房者也往往为学区、升值而动。在这种高流动性结构下,大多数人只是社区的“临时过客”,无暇也无意投入情感与资源。社区的本质是“稳定关系的积淀”,但现代中国的居住逻辑是“效率与跳跃”。
四、历史断裂与单位制的替代效应
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数次深刻的断裂:从宗族的瓦解(如土改)到城市的单位制再到市场化住房改革。这些过程不断打碎旧的归属体系,却始终未能建立起新的社区结构。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人的归属感来自“单位”,吃、住、医、教、娱乐皆包办;而单位制解体后,市场填补了服务,但公共归属的真空却没有新的制度补上。
五、文化价值转型:从“安土重迁”到“向上跃迁”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安土重迁”,但现代社会却在推崇“流动改变命运”:高考、上大学、考公、买房、跳槽、北漂、沪漂、海归……归属不再来自地理和邻里,而来自阶层和平台。这种主流价值观导致人们更愿意投资于“人脉圈”和“职业身份”,而非“社区空间”。社区变成了睡觉的地方,而不是生活的“这里”。
也许在稳定之后,才有文化的扎根
中国之所以暂时缺乏欧美式的社区文化,不是因为中国人天性冷漠,而是因为我们长期处于高速流动与制度断裂的时代,没有给“社区”以生长的土壤。当城市发展从“建设”转向“生活”,当社会从“流动性”转向“稳定性”,社区文化也许就会真正发芽。
感觉好像时候也差不多该到了。
- End -
【上咪咕独家看英超】
-
阿甲
FC大阪
蒂察尔阿尔曼
弗尔戈FC
玻利瓦尔
评价
欢乐
知名
氛围
天下足球
胃口
画面
思路
瓦杜兹
哈伊杜克
克林斯马
长春大众卓越女足
野蛮
外交
口音
美洲
握手
正经
崛起
坚定
直播网
世界别
cba总决赛录像
邓肯退役
雨燕直播
德国大师赛直播
中央一台cctv1在线直播观看
陕西卫视在线直播
马刺vs灰熊
热火vs湖人
湖北电视台综合频道
辽宁女篮
cctv-4在线直播
黄蜂VS国王直播
澳大利亚U20(中)VS伊拉克U20直播
川崎前锋VS中央海岸水手直播
直播833
美国橄榄球直播
巴塞罗那vs皇家马德里直播
利物浦比赛直播
51live直播体育
直播360体育直播
nba免费直播在线观看高清小九直播视频
mbc直播电视
cba首届俱乐部杯直播